1919年上半年,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这次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几个帝国主义强国把持下进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后来的战胜国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和会。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等七项希望和取消1915年中日协约(以日本提出的殖民地化中国的“二十一条”为基础)及换文的陈述书。这两项提案是合情合理的,但都遭到了拒绝。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和会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德国夺去的天文仪器而已。中国代表指出,“此次和会条件办法,实为历史所罕见”,并对和会的这种做法提出抗议。但是,北洋军阀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合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1919年5月3日,北京大学学生和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代表举行集会,决议致电巴黎专使,要求拒签合约,学生们情绪激昂,决定次日举行示威游行。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齐集天安门前举行示威。由于反动当局公然表彰曹汝霖等并再次严令取缔爱国运动,从6月3日起,北京学生重新走上街头讲演。这时,一个重要的事实发生了: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就这样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正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所给予的实际教训中,开始看出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的直接原因。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第二种,是五四爱国运动中比较年轻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等。第三种,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等。这些有着不同经历的先进分子殊途同归的事实表明,抛弃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走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相当多的中国先进分子共同作出的历史性选择。这是“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最基本的特征。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五四运动对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蓬勃兴起,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做了准备。因此,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